茵陳蒿 【別名】綿茵陳、茵陳蒿、白蒿
適應癥有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的功效。用于黃疸尿少,濕溫暑濕,濕瘡瘙癢。
入藥部位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250px時采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采割,除去雜質和老莖,曬干。春季采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花茵陳”。
【生長分布】
主產于陜西、山西、河北。
【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主要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形態特征】
半灌木狀草本,植株有濃烈的香氣。主根明顯木質,垂直或斜向下伸長;根莖直徑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展或橫臥,常有細的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40-120厘米或更長,紅褐色或褐色,有不明顯的縱棱,基部木質,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莖、枝初時密生灰白色或灰黃色絹質柔毛,后漸稀疏或脫落無毛。營養枝端有密集葉叢,基生葉密集著生,常成蓮座狀;基生葉、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兩面均被棕黃色或灰黃色絹質柔毛,后期莖下部葉被毛脫落,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4厘米,寬1.5-3.5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3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狹線形或狹線狀披針形,通常細直,不弧曲,長5-10毫米,寬0.5-1.5毫米,葉柄長3-7毫米,花期上述葉均萎謝;中部葉寬卵形、近圓形或卵圓形,長2-3厘米,寬1.5-2.5厘米,二回羽狀全裂,小裂片狹線形或絲線形,通常細直、不弧曲,長8-12毫米,寬0.3-1毫米,近無毛,頂端微尖,基部裂片常半抱莖,近無葉柄;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莖。
【采收加工】
春季幼苗高6~250px時采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采割,除去雜質和老莖,曬干。
【性狀鑒別】
1、綿茵陳:多卷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62.5px,直徑0.1~5px,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后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75px,寬約25px;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銳尖。氣清香,味微苦。
2、花茵陳: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2500px,直徑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密集,或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細條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多數集成圓錐狀,長1.2~1.5mm,直徑1~1.2mm,有短梗。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
有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的功效。用于黃疸尿少,濕溫暑濕,濕瘡瘙癢。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使用注意】
蓄血發黃者及血虛萎黃者慎用。
【偏方妙用】
1、治傷寒八、九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梔子、大黃。
2、治寒濕陰黃,手足逆冷,脈沉微細等:茵陳、附子、干姜、灸甘草。
-
肝火旺怎么調理 肝火旺的癥狀 肝火旺怎么辦
2023-09-11
-
腎虛怎么調理 腎虛怎么辦 腎虛應該注意什么
2023-09-11
-
如何預防秋季上火 秋季飲食養生指南
2023-10-11
-
女人三伏天怎么調理身體好 三伏天養生注意事項
2024-07-24
-
上班族秋季養生小常識 白領人士首選食補方案
2023-12-27
-
三伏天是不是不能同房 三伏天同房的注意事項
2024-06-07
-
秋季喝的養生茶 秋季怎樣喝茶有保健效果
2023-12-18
-
三伏天艾灸能去肝火嗎 三伏灸的好處和注意事項
2024-07-19
-
什么是熱射病 熱射病的典型表現是什么
2023-07-24
-
健脾祛濕喝什么茶 去濕氣的方法
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