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細嚼慢咽的吃飯傳統,但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更多的人選擇快餐,選擇快速用餐,這種習慣,很有可能造成肥胖。
1.更容易有飽腹感,攝入熱量更少
大多數人吃多少不是取決于熱量,而是是不是感覺到飽了。
而大腦神經接受到飽腹感信號需要20分鐘左右。對于吃飯更慢的人來說,有充足的時間接受到信號,及時停止進食,攝入的熱量也相對較少。
然而吃飯很快的人,往往當你感覺到飽的時候,已經不知不覺吃了更多食物,甚至超出了腸胃的承受能力。
回憶一下你身邊的胖子,他們吃飯的時候是不是經常狼吞虎咽,風卷殘云,看起來很香的樣子?
2.咀嚼更多次,會消耗更多的熱量
有統計表明,現代人已從40多年前每餐咀嚼900~1100次、用時20~30分鐘,下降為目前的每餐咀嚼500~600次、用時5~10分鐘。
但咀嚼這個動作本身,也是可以消耗熱量的!
如何養成細嚼慢咽好習慣?
①、吃飯時保持感恩、放松的心情
以前的人面對每一餐都懷著感恩的心,這個時候吃飯是最輕松、愉悅的。注意每次吃飯至少要有30分鐘,放慢你的步調;也可以在吃飯時聽你喜歡的音樂、找朋友家人一起,讓你自己的進餐時間是放松的。這樣自然身體更健康!
②、享受眼前的食物
現在的人吃飯時常同時作多種事情:看電視、用電腦、玩電動、算帳……忙碌到你的腦袋根本不知道你在吃飯,自然也不會通知消化系統工作。
吃東西不應該像工作一樣,對于吃飯請屏除你的無奈,它應該是一種享受!只有當你享受吃東西的當下,你的感官才會認知到你正在進食,才會進行消化。所以都是吃,何不好好享受、好好吃?
③、創造安全的吃飯環境
吃飯的環境一定要安全,這樣才能放松、腸胃才會好好消化。很多家庭吃飯就像在開批斗大會,輪流算總帳,這樣怎么吃得下飯?家庭用餐氣氛不好,家人消化就不好,不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都不要在吃飯前后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