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濕氣重是指濕為重濁有質之邪,屬陰,濕邪致病,常出現以沉重感為特征的臨床表現。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等沉重等。濕邪外襲肌表,困遏清陽,清陽不升,則頭重如裹。濕邪阻滯關節,陽氣不得布達,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那么,你知道濕氣重艾灸哪個穴位嗎?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濕氣重
濕氣重艾灸哪個穴位
濕氣重可以選擇艾灸能夠溫經活血、祛濕通絡的部位,像天樞穴、足三里穴、中脘穴、豐隆穴、陰陵泉穴等,主要是因為濕邪的產生多與脾胃相關,而這些穴位多在脾經和胃經上。
1、天樞穴:位于肚臍兩側,距離肚臍各2寸的位置,具有理氣健脾、消積化滯、祛濕止瀉的功效,可以治療腹脹、腹瀉、痢疾等疾病;
2、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具有調理脾胃、健脾利濕、和胃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腹脹、腹瀉、痢疾等問題;
3、中脘穴:位于肚臍上4寸,雖然是在任脈上,但是是胃的募穴,可以理中焦之氣,祛濕和胃、益氣健脾;
4、豐隆穴:位于小腿前外側,足部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處,是化痰祛濕的要穴,具有調暢氣機、清熱利濕、理脾和胃、降逆化濁的功效,可以治療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
5、陰陵泉穴:位于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具有健脾和胃、清熱利濕、補腎的功效,主要治療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等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的病證。
由于艾灸本身就具有溫經散寒、除濕通絡的功效,再加上選取的穴位也是具有健脾和胃、祛濕功效的,所以每天可以選取三四個穴位進行艾灸,可以幫助祛除體內的濕氣。而有些人群不喜歡艾灸的味道,也可以選擇遵醫囑內服中藥湯劑,以及拔罐、刮痧、中藥泡腳等方法,多管齊下,共奏祛濕之功。
艾灸
陰虛體質可以艾灸嗎
陰虛一般是不能艾灸的。
陰虛是一種中醫證候,是指由于陰液不足,不能滋潤、不能制陽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臨床常見的表現有低熱、手足心熱、午后潮熱、盜汗、口燥咽干、心煩失眠、頭暈耳鳴等。艾灸是用艾葉制成的艾條、艾柱,產生的艾熱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對于陰虛的患者,由于體內陰液不足,進行艾灸治療后,可能會加重陰虛的癥狀,不利于病情恢復,因此一般是不能艾灸的。
對于陰虛的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滋陰清熱的藥物進行治療。同時,患者還可以適當食用滋陰的食物,如百合、銀耳、雪梨等,有助于緩解不適癥狀。另外,患者還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同時,如果患者自覺不適,可以到醫院中醫科進行診治,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