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3歲看大,7歲看老,社會心理學發覺它是有規律性的,3歲是小孩個性化、個人行為的發展期,因此3歲所具備的性格特點也將深深地影響其一生。
1、歸屬感,影響一生的人際交往
社會心理學發覺,小孩與爸爸媽媽的關聯在3歲剛開始定形,一般而言小孩與爸爸媽媽的關聯關鍵分成三種種類,一種種類為依賴型,依賴型就是指爸爸媽媽對小孩的個人行為積極主動相對,小孩本身覺得到安全性,小孩歸屬感也大幅提高;回避型關聯,就是指爸爸媽媽非常少關心小孩,小孩與爸爸媽媽中間產生芥蒂;分歧型則是孩子與父母的關聯一會兒逃避,一會兒依賴,小孩與爸爸媽媽關聯不足明確。社會心理學來看,小孩僅有與爸爸媽媽關聯是依賴型,那麼小孩將來的人際交往將比較圓滿。而假如與爸爸媽媽的關聯是回避型與分歧型,小孩的性情則不足平穩,情緒不穩定大,性情也比較冷漠,在人際交往中也非常容易挫敗。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專家教授也曾調查分析,最幸福快樂的工作能力是自知力,而自知力通常在3歲的情況下能看出去,小孩會效仿爸爸媽媽的個人行為表達出來,她們眼里所見到便是她們所了解的,這類互助友愛的影響力將是一生的。
2、是不是自我約束,影響一生自我成長過程
心理學專家斯坦福學校WalterMischel博士研究生曾做了一個棉花糖實驗,她們是在3到4歲的幼稚園開展的相關自控能力社會心理學經典試驗。
在這個試驗中,學者給孩子2個挑選,第一個挑選是小朋友能夠立刻挑選一塊棉花糖做為獎賞,此外一個挑選則是小朋友挑選等候15分鐘,直至實驗者回到屋子,獲得2個棉花糖獎賞。這一試驗發覺許多小孩全是挑選一塊棉花糖做為獎賞,僅有極少數小孩挑選時間延遲能夠獲得2個棉花糖。
之后心理學專家持續追蹤這種小孩成年人后的個人行為,20年后,她們發覺這些延遲時間自身成就感的小孩,即想要等候15分鐘后獲得2個棉花糖獎賞的小孩比這些立刻挑選成就感的小孩一般具備美好的人生主要表現,如更強的SAT考試成績、文化教育造就、人體品質指數值,及其別的指標值。
延遲滿足感是小孩自控能力與自律力十分關鍵主要表現,這一試驗告知我們小孩在3到4歲情況下就基本上擁有對自控能力的操控,而自我約束對將來發展十分關鍵,當這些自小就自我約束小孩,長大以后也明白延遲滿足感,她們明白長期性整體規劃,而且她們想要為長期性整體規劃作出自身的精確的勤奮,她們也更非常容易完成發展總體目標。
3、自我概念的形成
小孩子6、7歲左右時,父母經常會給小孩子貼上一些標簽,如“你是個沒用的孩子”、“你是個懦弱的孩子”“你是個膽小的孩子”“你是個笨孩子”等,這個時候的小孩子不會對父母所給的這些標簽產生懷疑,當他們慢慢長大之后,這些標簽就會形成他的自我概念,進入他們的潛意識當中,他們就會按照這樣的自我概念來發展自己。自我概念的形成在幼年時期,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不斷被強化和鞏固,成為了一個人的“人生腳本”